網站首頁 > 媒體聚焦 > 新聞動態 > 夜經濟,燈光下的城市生命力
在文人的詩詞中,繁榮的歷史時期無不出現繁榮的城市夜生活。唐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宋有“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城市文化的發達程度催生新的夜生活方式,這尤其在宋朝時期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為滿足市民夜生活的延長,商家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宋朝取消“夜禁”制度,于是出現了最早的“夜市”,勾欄瓦肆,燈火闌珊,城市夜生活和夜經濟空前繁榮。
“福滿京城,春賀神州”,傳統元宵燈會與現代燈光技術相結合,傳統文化與國際元素相融合,歡度不一樣的上元佳節。
所謂夜經濟,是指市民和游客為消費主體,在夜間通過游覽、購物、休閑、文化等為主要形式進行的多種消費。如今,我國夜經濟已逐步發展到包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在內的多元夜經濟模式。夜經濟更成為衡量城市繁榮、生活舒適度與便利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旅游景區借助燈光秀、游船等方式開展夜游休閑項目,在白天旅游體驗的基礎上用燈光打造升級版夜游景觀,旅游時間上做“加法”,在景區宣傳、城市形象塑造、夜游效益帶動方面就做了“乘法”。
長春凈月潭燈光秀是東北地區首個大型水景燈光秀。燈光水秀和水幕電影兩大表演形式講述長春發展和凈月傳說的動人故事,沉浸式的視聽體驗為游客和市民帶來全新的“夜游”概念。
此外,上海、北京等地的海洋館、博物館也紛紛試水夜游項目:夜探古動物、夜游博物館、海洋館夜宿等,燈光賦予城市人文資源更高的附加值,通過延長旅游消費時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能來發展夜經濟。
夜市熙攘的小吃,酒吧喧囂的鼓點,是夜經濟最高效的組成部分。北京的簋街、上海的城隍廟、廈門的中山路、成都的錦里,都是以“吃”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本地特有的飲食文化特色加之創意十足的夜環境塑造,吸引游客駐足消費。
酒吧街是更多城市人群傾向的解壓場所,白天的壓力在或是醉鄉民謠或是瘋狂舞步中得到宣泄,這種滿足情感剛需的消費對夜經濟來說具有極大的市場生命力。
旅游城市如三亞、西安、重慶等,依托旅游資源打造夜游IP是城市的先天優勢。
暖黃光是城市主色調,夜幕下天際線亮起,鳳凰島燈光璀璨,鹿回頭靜影沉璧,精品旅游城市的夜景打造是要動靜相宜,讓游客享其所想。
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文化的基礎上“借題發揮”,綜合觀光、出行、飲食、住宿等一系列消費服務,打造差異化的旅游產品和旅行感受,形成同效不同質的城市夜品牌,獨具特色,推動鏈條夜經濟。
夜經濟是在信息大傳播、經濟大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方式轉變而產生的經濟、文化、科技交融的經濟現象。據統計,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夜間消費的比重早已占到全天消費的50%以上,而這個數據也將觸及更高的天花板。最近,“培育夜經濟”一詞頻頻出現,成為各地促消費政策的新綱要。
夜經濟反映著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衡量城市經濟活力。其潛藏的巨大經濟利益和文化內涵已成為城市軟實力。推動城市夜景亮化,建立城市地標級夜消費空間,深度掘金夜經濟,能夠有效開拓更多消費窗口,提高消費質量,助益城市第三產業發展。同時滿足消費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雙向雙贏。“夜經濟”已成為城市對外發展的新名片和文化符號,更多的效益也必將隨之而撬動。
全國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