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交流會是信達電通規劃設計中心組織的設計師對于照明設計、照明行業個人理解和認識的內部分享會,旨在為各公司設計師提供更多思想交流的契機,共同學習,共同提升。
本期分享人是成都分公司高級主案設計師文宏鑫,分享主題為《照明設計方案的構思》。
分享正文:
這是蘇州地標東方之門,設想一下如果要設計東方之門的燈光,設計該怎么做?我認為它的燈光設計可能并不是和建筑設計師的理念一致,照明設計師更多是從照明的角度去給它定位。那么建筑的照明設計該怎么做?
要做設計首先是要在不斷學習積累中提升自己的審美,積累很重要。照明設計師的眼光要高,定位也要高。向大師們學習,學習他們對于建筑的考量,對于燈光的思考,以及對于光與建筑的理念。光是一種物質,大師們會考量如何運用光,來讓它看起來更舒服。除了功能性的照明在外,它的運用也體現著美學設計和藝術構思。
接下來我通過天府新區興隆湖這個比較特殊的項目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做設計的前期構思過程。這個項目的特殊一來是因為我們最初接觸到這個項目非常缺乏資料,只有一張平面圖。二來是因為這個項目景觀元素很少,只有湖、步道、樹木這類載體。項目雖然體量不大但是很有價值,因為它是天府新區第一個市政類項目。所以一開始我們就很重視這個項目,前期做了很多思考:怎樣和我們的對手公司做到錯位競爭,展現我們的優勢?運用什么照明手法做出眼前一亮的設計?我的思考習慣就是先讓自己靜下來,關掉電腦、手機這些所有有可能干擾我思考的東西,閉目養神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在思維空間羅列項目資料、項目信息,并認真解讀分析。這個動作可能發生在公司,也可能發生在上下班路上,就是一直持續這個狀態,直到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接下來是照明手法的運用,這也需要積累。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個人的積累習慣,我會從花瓣網還有一些國際網站上收集一些非常好的設計素材,輔助我做方案設計展示。比如在給業主匯報的時候,會給他們參考這些素材,讓他們對于我想要的照明效果有更具體的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就可以脫離這些參照物,直接向業主陳述。
有了具體的想法,我就會將思考落地到紙上。對著建筑、載體開始勾勒。這其間還要分析建筑的結構、解讀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因為建筑不能脫離周圍,要與環境統一。去年的希爾頓歡朋酒店,據了解現在工程實施也基本結束。這個項目我當時的設計思考就是首先要突出建筑的特點,因為它建筑頂部像凸出的雪山一角,所以在設計中就運用了雪山元素,包括燈光顏色、動態效果等等,將雪山晶瑩剔透的層次變化映射在酒店外立面,形成璀璨的意境效果,突出酒店“山頂”結構,同時也豐富了天際線。
細歸納陳述方案的流程,我總結為四步,即元素分析→設計意向→概念引導→主題表現。這個過程是有主次區分和高低點位之分的。元素分析,顧名思義拿到項目的時候要做項目中元素、載體的詳細分析,這是掌握項目現狀的過程。當然這個階段低點位的論述就行,因為業主、競爭對手公司都很了解了。接下來的設計意向和概念引導就很重要了,這是向業主表達我們設計理念,引導他們認識、認同我們設計的高潮部分,也是展示我們優勢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高點位地、鋪開了去介紹。
我再以西藏博物館的設計為例介紹設計的過程。西藏博物館位于宗教文化濃厚之地,也是拉薩地區未來的一個地標建筑,所以我們非常慎重。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思考這個項目,思考它的建筑風格、宗教因素、地域因素以及它的定位等。那么我該以什么樣的設計概念表來現建筑?這一個月時間,我們前期收集了很多資料,包括文化、宗教等多個方面,然后一一分析,再做文案拼接,最終形成方案思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配合方案做了項目的動畫。我認為動畫不僅是文本的拓展,也是故事性更嚴謹的創意,動畫能夠串聯項目地理位置、地域特征、在地宗教文化、主題光色提取、燈光效果展示以及細節效果展示,讓設計理念更具體生動。
最后給大家推薦兩位大師。一個是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他的作品都表現對自然的借鑒,攝影作品也是如此,畫面結構和色調給人特別舒服的感覺。另一位是理查德·凱利,他從焦點光、環境光、華彩光三個角度解讀光的哲學,分析光與建筑的關系。我們設計師在項目中也多從這三個方面提升對光的認識,從而提高設計水平。
想要多了解光與建筑的關系,我推薦大家兩本書,《古典建筑語言》和 《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第一本主要介紹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第二本是對中國建筑美學的解讀,都是非常有學習價值的。其實我們的積累是多方面的,不僅是燈光,繪畫、書法、攝影、平面創意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設計創意,所以要多學習、多借鑒、多思考。
全國服務熱線